風花雪月的由來
大理是一個壩子,西倚蒼山,東傍洱海,舒展地坐落在莽莽的云貴高原里,像一個婉然的奇跡,雖然經歷過南昭國的盛衰,卻一點不覺滄桑。據說大理最有名的景致叫做“風花雪月”――風是“下關風”,下關有天生橋,傳說觀音在那里打翻了風瓶,所以風大,其實比起北方的朔風,下關風是大大遜色的,但在氣候溫和的大理尤其是冬天,下關風頗有冷硬的氣質。花是“上關花”,傳說上關曾盛產奇異的龍女花,到了后來所謂的“花”指的就是上關的女孩子,因為上關、周城現在仍是非常本真的白族居住地,當地人善于制作有名的扎染工藝品,而這一帶白族女孩的衣飾也尤為絢麗,宛若鮮花。雪是“蒼山雪”,說的是冬天降雪,很少會下到壩子里去,而蒼山頂上卻會積一簇融融白雪,任天氣晴好,山頂的銀白也不見消融。月是“洱海月”,黃昏時分,金黃的圓月映照在粼粼的洱海上,岸邊的漁家小船輕輕蕩漾,溫馨無限。一直以來,大理人提到“風花雪月”的典故時,都有一種由熱愛而生的微微自豪。
可以做風花雪月的夢,說風花雪月的事,聽風花雪月的故事,讀風花雪月的小說,上風花雪月的大學。現在,風花雪月散布著社會的各個角落,彌漫在你周圍的空氣中。
下關:風
上關:花
蒼山:雪
洱海:月
一樓說的蠻對的
大理一年四季風景如畫,在諸多風景名勝之中,以風、花、雪、月四景最為著名和引人入勝。
關于風、花、雪、月四景,千百年來,在當地白族人民中世世代代傳誦著一首謎語詩,使大理老少都熟識風、花、雪、月四景。
詩曰:
蟲入鳳窩不見鳥(風),
七人頭上長青草(花);
細雨下在橫山上(雪),
半個朋友不見了(月)。
1962年1月,著名作家曹靖華游過大理之后,對大理的風、花、雪、月四景感慨萬千,賦留風花雪月詩一首:
“下關風,上關花,下關風吹上關花;
蒼山雪,洱海月,洱海月照蒼山雪。”
詩立意新,對仗工整,點出了風花雪月四景及其聯系,讓人玩味無窮。
這是百度知道已解決的最佳答案(少不得照搬呈上了 / 見笑):
大理四絕風花雪月
大理有四絕,風、花、雪、月,下關風、上關花、蒼山雪、洱海月
下關風
《大理縣志》載,“由于平陽地面恒熱氣漲上升,而十八溪澗冷空氣時來撲之,又有西南方四十里箐之多數冷空氣至下關,為東山所阻,亦時時輸入此平陽地面,亦復四周皆山,諸空氣旋轉其中,一時不能騰空而散,互相博擊,其狂如虎,拔木傾舟,有自來也。”特別是市區下關,冷空氣流速快,風吹得特別猛烈,時速達12~14米/秒,最大時速達28米/秒,婦人騎車、步行或有掀倒之例。一年之中,大風有35天以上,故下關有“風城”之稱。
關于下關風,還有這樣兩個動人的故事。傳說有一個白面書生與一位美麗的姑娘相愛,引起了南詔國王的不滿。詔王就命羅荃法師把書生打入洱海。姑娘為救情人,向觀音菩薩要了六瓶風,想讓大風把海水吹干,救出書生。誰知風瓶才背到天生橋,姑娘一不小心跌了一跤,以至打碎了五個風瓶。剎時間、狂風怒吼,一年四季風吹不斷,冬季尤為猛烈,后來人們就把下關叫作“風城”。又傳在很久以前,觀音化作一個老嫗,背著一個風瓶,經過天生橋時,守橋土卒按照貫例要檢查過往行人的貨物。老嫗好言勸說不要檢查、士卒不聽。還沒等老嫗說明利害關系,就硬將瓶蓋打開、頓時風從瓶中沖了出來,一發而不可收。等士卒明白過來,老嫗早已不見了。從此,大風日夜不停地由天生橋吹向下關,故名“風城”。
上關花
相傳上關有棵“十里奇香樹”,花大如蓮,香味勝過桂花,顏色呈粉白色,結的果實黑而堅硬,用作朝珠,故又稱為“朝珠花”。據《大理府志》載:“……花樹高六丈,其質似桂,其花白,每朵十二瓣,應十二月,遇潤月則多一瓣,俗以仙人遺種,在大理府和山之麓,土人因以其地名之。”此花種于何時,已不可考。只知道在元朝至正年間,花開得很好,年年開、月月開,濃郁的香味散溢百步之外。后已絕種,傳說是由于鮮花怒放時,觀者云集,一些貪官污吏借觀花而敲詐勒索當地百姓,百姓叫苦連天,只好暗中把花弄死。但直到今日,白族人民愛花、養花已成習慣,而且花卉繁多,四季飄香。
蒼山雪
主要是指點蒼山山頂一年四季不化的積雪景象。蒼山的馬龍峰、玉局峰、雪人峰、中和峰,即使在夏季也是白雪皚皚、銀裝素裹。關于蒼山的雪景有這樣一個故事:相傳,古時候有一瘟神來到大理壩子想殘害百姓。這時,有兄妹倆為使人們免遭瘟疫,到觀音那里去學法,歸來后,就用法術把瘟神趕到蒼山頂上,用大雪把瘟神凍死。兄妹倆亦在蒼山雪人峰上變成雪神,永遠鎮住了瘟神。從此,蒼山就有了千年不化之雪。
洱海月
傳說天上有一位仙女羨慕人間生活,下凡來到洱海邊與一漁民青年成婚。她看到漁民打魚困難,就把自己帶來的一面寶鏡放入海底,把魚照得一清二楚,好讓漁民打到更多的魚。
后來,那面寶鏡在海底變成了金月亮,這就是洱海月。每當月出,行近洱海之濱,仰望天空,玉鏡高懸,俯視洱海,地溺銀濤,水光接天,萬頃芒然,一個明晃晃的月亮在海中隨浪飄搖,令人驚嘆不已
大理四絕風花雪月
大理有四絕,風、花、雪、月,下關風、上關花、蒼山雪、洱海月
下關風
《大理縣志》載,“由于平陽地面恒熱氣漲上升,而十八溪澗冷空氣時來撲之,又有西南方四十里箐之多數冷空氣至下關,為東山所阻,亦時時輸入此平陽地面,亦復四周皆山,諸空氣旋轉其中,一時不能騰空而散,互相博擊,其狂如虎,拔木傾舟,有自來也。”特別是市區下關,冷空氣流速快,風吹得特別猛烈,時速達12~14米/秒,最大時速達28米/秒,婦人騎車、步行或有掀倒之例。一年之中,大風有35天以上,故下關有“風城”之稱。
關于下關風,還有這樣兩個動人的故事。傳說有一個白面書生與一位美麗的姑娘相愛,引起了南詔國王的不滿。詔王就命羅荃法師把書生打入洱海。姑娘為救情人,向觀音菩薩要了六瓶風,想讓大風把海水吹干,救出書生。誰知風瓶才背到天生橋,姑娘一不小心跌了一跤,以至打碎了五個風瓶。剎時間、狂風怒吼,一年四季風吹不斷,冬季尤為猛烈,后來人們就把下關叫作“風城”。又傳在很久以前,觀音化作一個老嫗,背著一個風瓶,經過天生橋時,守橋土卒按照貫例要檢查過往行人的貨物。老嫗好言勸說不要檢查、士卒不聽。還沒等老嫗說明利害關系,就硬將瓶蓋打開、頓時風從瓶中沖了出來,一發而不可收。等士卒明白過來,老嫗早已不見了。從此,大風日夜不停地由天生橋吹向下關,故名“風城”。
上關花
相傳上關有棵“十里奇香樹”,花大如蓮,香味勝過桂花,顏色呈粉白色,結的果實黑而堅硬,用作朝珠,故又稱為“朝珠花”。據《大理府志》載:“……花樹高六丈,其質似桂,其花白,每朵十二瓣,應十二月,遇潤月則多一瓣,俗以仙人遺種,在大理府和山之麓,土人因以其地名之。”此花種于何時,已不可考。只知道在元朝至正年間,花開得很好,年年開、月月開,濃郁的香味散溢百步之外。后已絕種,傳說是由于鮮花怒放時,觀者云集,一些貪官污吏借觀花而敲詐勒索當地百姓,百姓叫苦連天,只好暗中把花弄死。但直到今日,白族人民愛花、養花已成習慣,而且花卉繁多,四季飄香。
蒼山雪
主要是指點蒼山山頂一年四季不化的積雪景象。蒼山的馬龍峰、玉局峰、雪人峰、中和峰,即使在夏季也是白雪皚皚、銀裝素裹。關于蒼山的雪景有這樣一個故事:相傳,古時候有一瘟神來到大理壩子想殘害百姓。這時,有兄妹倆為使人們免遭瘟疫,到觀音那里去學法,歸來后,就用法術把瘟神趕到蒼山頂上,用大雪把瘟神凍死。兄妹倆亦在蒼山雪人峰上變成雪神,永遠鎮住了瘟神。從此,蒼山就有了千年不化之雪。
洱海月
傳說天上有一位仙女羨慕人間生活,下凡來到洱海邊與一漁民青年成婚。她看到漁民打魚困難,就把自己帶來的一面寶鏡放入海底,把魚照得一清二楚,好讓漁民打到更多的魚。
后來,那面寶鏡在海底變成了金月亮,這就是洱海月。每當月出,行近洱海之濱,仰望天空,玉鏡高懸,俯視洱海,地溺銀濤,水光接天,萬頃芒然,一個明晃晃的月亮在海中隨浪飄搖,令人驚嘆不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