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聆聽別人教誨的詩句?
1. 《勸學》唐代:顏真卿三更燈火五更雞,正是男兒讀書時。黑發(fā)不知勤學早,白首方悔讀書遲。
2. 《勸學詩》宋代:朱熹少年易老學難成,一寸光陰不可輕。(一作:少年易學老難成)未覺池塘春草夢,階前梧葉已秋聲。
3. 《勸學》唐代:孟郊擊石乃有火,不擊元無煙。人學始知道,不學非自然。萬事須己運,他得非我賢。青春須早為,豈能長少年。
4. 《春秋戰(zhàn)國門·師曠》唐代:周曇老能勸學照馀生,似夜隨燈到處明。往行前言如不見,暗中無燭若為行。
5. 《觀書有感二首·其一》宋代:朱熹半畝方塘一鑒開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問渠那得清如許?為有源頭活水來。(那 通:哪)
6. 《冬夜讀書示子聿》宋代:陸游古人學問無遺力,少壯工夫老始成。紙上得來終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。
二、君住長江頭,我住長江尾,日日思君不見君,共飲長江水,怎么解釋?
宋代李之儀的<卜算子>
我住長江頭,君住長江尾;
日日思君不見君,共飲長江水。
此水幾時休?此恨何時已?
只愿君心似我心,定不負相思意。
[注釋]
長江頭:指上游四川一帶。[已]止。
[譯文]
我住長江源頭,君住長江末尾。天天思念你呵不見你,卻共飲著一條長江水。這條江水何時止,這份離恨何時息?只愿你心像我心,我定不會負你的相思意。
李之儀的這首小令僅四十五字,卻言短情長。全詞圍繞著長江水,表達男女相愛的思念和分離的怨愁,上片寫相離之遠與相思之切。開頭寫兩人各在一方相隔千里,喻相逢之難,見相思之深。日日,猶如流水滔滔水絕,表現(xiàn)了思戀之久。末句寫“共飲”,以水貫通兩地,溝通兩心;融情于水,以水喻情,情意同樣綿長不絕。虛的心靈與實的事物合二為一。樸實中見深刻。下片寫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執(zhí)著追求與熱切的期望。全詞處處是情,層層遞進而又回環(huán)往復,短短數(shù)句卻感情起伏。語言明白如話,感情熱烈而直露,明顯地吸收了民歌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。但質(zhì)樸清新中又曲折委婉,含蓄而深沉。顯示出高超的藝術技巧。全詞如一首情意綿綿的戀歌以長江之水起興,抒戀情,構(gòu)思新穎,比喻巧妙,明白如話,深得民歌神韻,在民間流傳甚廣。
李之儀
北宋詞人。字端叔,自號姑溪老農(nóng)。滄州無棣(今屬山東)人。哲宗元佑初為樞密院編修官,通判原州。元佑末從蘇軾于定州幕府,朝夕倡酬。元符中監(jiān)內(nèi)香藥庫,御史石豫參劾他曾為蘇軾幕僚,不可以任京官,被停職。徽宗崇寧初提舉河東常平。后因得罪權(quán)貴蔡京,除名編管太平州(今安徽當涂)。后遇赦復官,晚年就卜居其地。
李之儀擅長作詞,前人稱其“多次韻,小令更長于淡語、景語、情語”(毛晉《姑溪詞跋》)。他很注意詞的特點,曾說“長短句于遣詞中最為難工,自有一種風格。稍不如格,便覺齟齬。”他批評柳永“韻終不勝”、張先“才不足而情有余”,而主張象晏殊、歐陽修那樣“語盡而意不盡,意盡而情不盡”(《跋吳思道小詞》)。他的佳作也確能達到這一要求,如〔卜算子〕:“我住長江頭,君住長江尾。日日思君不見君,共飲長江水。此水幾時休,此恨何時已。只愿君心似我心,定不負相思意。”立意造語學民歌與古樂府,即景生情,即事喻理;下片借水言情,極為深婉含蓄。他曾與秦觀、黃庭堅、賀鑄等人歌詞贈答,前人多將他與這幾人并提。但實際上他的創(chuàng)作成就比起秦觀等人有所不及。清人馮煦評論說“姑溪詞長調(diào)近柳(永),短調(diào)近秦(觀),而均有未至”(《宋六十一家詞選·例言》),是較為中肯的。
李之儀在當時還以尺牘擅名,亦能詩,這兩方面的成就都受到蘇軾稱贊。有《姑溪居士前集》50卷,南宋吳芾守當涂時所編。又《后集》20卷,不知編者,但陳振孫《直齋書錄解題》已著錄,則亦出宋人之手。今二集俱存。有《四庫全書》本、《叢書集成》本。其詞另行,《直齋書錄解題》錄《姑溪詞》1卷,有吳氏石蓮庵《山左人詞》本、毛晉《宋六十名家詞》本。
三、《與顧章書》和《與朱元思書》的都表達了作者怎樣的
原文: 仆去月謝病,還覓薜蘿。梅溪之西,有石門山者,森壁爭霞,孤峰限日;幽岫含云,深溪蓄;蟬吟鶴唳,水響猿啼,英英相雜,綿綿成韻。既素重幽居,遂葺宇其上。幸富菊華,偏饒竹實。山谷所資,于斯已辦。仁智之樂,豈徒語哉! 譯文: 我上個月因病辭官,回到家鄉(xiāng)尋找隱居的地方。梅溪的西面,有座石門山,陰森陡峭的崖壁與天上的云霞爭高下,獨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陽,幽深的洞穴包含著云霧,深谷小溪積聚著翠綠。蟬噪鶴鳴,水聲響猿猴啼。和諧動聽的聲音相互混雜,聲調(diào)悠長有音韻之美。我既然一向來推崇隱居,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。幸而此地多菊花,旁邊又有很多竹實。山谷中隱居生活的必需品,這里都已具備。這種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愛,哪里是隨便說說呀! 感悟: 表達了作者不追慕名利,愿回歸自然,崇尚淡泊寧靜的生活。
四、李清照《浣溪沙》中“梨花欲謝恐難禁”意思
梨花如今要謝去惶恐它無法挽留。作者用一貫情景交融的寫法,有傷春悲懷的意味,絕不是樓上所言什么凡事順其自然。